作者:Monan    2013-12-08    公益传播 设计思维  来源:Beth  

上周,我有幸参加了一个基金会组织的关于数字化平台(如网络、社交媒体、移动媒体等)的头脑风暴大会。该大会由Peter Maher——美国Luma学院的首席执行官主持。会上,我们采用了一系列“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技巧,这些内容均来自Luma学院的“创新为人”的设计方法书。毫不夸张的说,这是我所经历过的最嗨的网络平台策略研讨会了!


你可能要问,什么是以人为中心的设计?这些应该是那些有艺术天赋,搞平面设计的人才关心的吧?但我要告诉你,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设计师!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就是为人类服务的开发解决方案(它可以是任何类型的)。如果将这种设计方式用于网络开发、程序设计,或网络策略规划上,你的组织将获得意想不到的创新的、并且相当有影响力的成就。


当我和一位网络开发人员合作重新设计我的博客的时候,我了解到大多数非营利组织的网络平台设计是没什么深度和创意的。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组织只关注平台搭建的效率、功能是否完善,从来都只是寻找所谓的“快速解决方案”,而不多花些时间去创新。因此,通常这些网络平台的开发除了一堆一个模子里套出来的模式化思维之外,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创新思路。



回到头脑风暴大会上来,在那里我们拿到了一套Luma出版的设计思维书和卡片:“创新为人”,这套工具书综合了景观分析、设计思维和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的方式。Peter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在他的工作坊里,小明专门教授这些设计思维,有一天,小明问Peter, 有没有什么技能是我们需要练习一万个小时的呢?


对此,Peter回答他,有三点:

1、看:对人类经历的观察

2、理解:用于分析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3、实践:用于构造未来的可能性



在我看来,Peter Maher组织的这次头脑风暴是个相当赞的事情。这并不仅仅因为他是个搞活动的小能手,更因为他能够自如的在切换教师模式,向我们解释他高明的打探消息的能力。我呢,就是喜欢学习新的工作方式,并记录下这些过程,同时观察操作方式,最后将这些都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


这一整天的风暴里,我们集思广益,分清轻重缓急,“卷”来了一堆新方案。下面是当天我们12人小组所采用的方法的一个高度概览:


方法1:玫瑰玫瑰我爱你(理解)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头脑风暴上,我们听了一个PPT演示,演示介绍了问题的背景、使命、目标、挑战和机遇。但不简单的是,大家被要求积极聆听,对这个PPT进行评价,找出玫瑰(能力)、荆棘(问题)和花蕾(机遇)来,而不是舒舒服服坐在椅子上听听了事。



我们要把这些玫瑰、荆棘和花蕾写在便条纸上。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我们独立地将现状进行可视化。我们的头脑风暴是关于问题解决方案的,因此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必须成为一个有创意的问题解决者,才可以给解决方案带来更多的创意。


而带着批判性的思路去积极聆听PPT是非常引人入胜的,这种方式将我们带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模式。



方法2:亲和图法(Affinity Mapping)


下一步,我们将自己的便利贴一起贴在墙上。我们大概写了好几百张便利贴。这个过程是有组织的,在Peter高超的协调下,我们快速完成了亲和图,将这些便利贴按逻辑进行分类。最后的结果相当的惊人。我们看清了所有的“能力”、“机遇”和“问题”。这个过程也促使大家开始合作研究问题,而这正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


我们进行了一轮意义建构,以便看清大的框架和主题,对普遍性问题和属性进行定义、确定紧张点,从而深入的洞察我们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深入挖掘每个主题,明确我们将特定内容划归到所属类别下的原因,而这些类别很可能还有子类别。对此,Peter为我们组织了一场对话,帮助我们对当前状况达成共识。同时,Peter还变身为老师,向我们解释了这一独特方法的秘笈。


最后,我们总结了所有的问题,并列出了一张问题表,用来进行头脑风暴。(译者擦汗ing: 做了这么多工作,原来只是预热啊,头脑风暴还没真正开始。)


方法3:创意矩阵


下面,我们分成小组进行活动,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分析。这时候创意矩阵就派上大用场了,它能帮助我们缩小问题的范围,突破思维局限。同时也是新方案的源泉。


每个小组要选择并修订四个问题。在矩阵图里,每一行代表一类解决方案:项目、沟通、技术等。我们要在15分钟内为每行的元素都风暴出越多越好的方案来。我们的小组最后搞出了100个!!


方法4: 重要性/难度矩阵

这个过程能帮助我们优先选择最好的方案。这里我们只用最简单的2×2矩阵,从按重要性从高到低、按难度从低到高的顺序对我们的方案进行排列。在这里,困难可以是时间问题、文化问题、成本问题。当然啦,这不是一个严谨的科学的效费比研究,但是它可以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的观点,更快找到最好的方案,从而方便筹划行动计划。



方法5:理念与整合


在第五个步骤里,我们用一种特别的“制作“方式将我们的概念和思路表现出来。我们选择了"概念海报",这种展示形式展示出了新点子的关键点。在这个环节,我们无需想太多。第一张海报上是我们的大标题,要点和益处,第二张海报上是执行时间表。我们用这两张海报就可向大家介绍我们的理念了。


方法6:可视化投票


在每组都展示完后,每个人会拿到五张绿色和一张红色的便条纸。我们可以将绿色的便条纸贴在喜欢的内容下,而红色的便条用于标记我们最喜欢的方案。很快我们就对每个展示打了分并排好了序,并且就这些方案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小组讨论。


下面强行插入一段PPT,Beth Kanter手把手教你怎样利用设计思维开发非营利组织传播策略。(Beth kanter是谁呢,她可是非营利组织社交媒体方面的专家哦~)



PPT的主要内容就是利用上述设计思维进行头脑风暴的过程概览:



P2:每个人都是设计师。设计就是产生一系列的行动,改变现存的针对于人类的服务。



P3:是什么练习需要我们花上一万个小时,才能真正掌握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呢?答案是:观察、理解和实践!



P4:一个例子:

某基金会召集了一些专家和顾问开会,帮助他们开发未来2-3年的网络平台发展策略。这些方案会用来为同样需要发展的筹款和品牌宣传策略提供参考。召开这个头脑风暴会议是基金会最初的想法。

那么,会议应该怎样展开呢?




P4--P6:在一天的会议中,有12位参与者。会议的流程如下:

整体讨论部分

1 背景介绍:内容阐述、积极聆听。

2 群组理解:亲和图:粗略描述;细化/深入探讨

小组讨论部分

3 结构化头脑风暴:构建创意矩阵

4 优化:重要性/难度矩阵

5 整合:理念海报、故事图板、杂志封面图

6 达成共识:可视化投票




P7:

1 背景介绍

独立理解本次挑战:

积极聆听介绍,了解问题背景

在便利贴上写下想法




P8:2a 群组理解

参与者将便利贴贴在墙上,并且进行分组

会议协调人根据这些便利贴归类,用于小组讨论

分类切勿太细,粗略划分即可




P9:2b 群组理解

重新回顾这些分类,细化,分出子类别

协调人请大家明确问题

要避免太具体或太宽泛容易产生分歧的分类



P10:2c 设计问题的整合

请参与者搭出问题框架

快速头脑风暴


P11:3 小组讨论:结构化头脑风暴-设置阶段

小组选择四个问题,并且争夺话题领导人

重要性/难度矩阵的每一行都是新方案的发源地

使用“Wild Card”卡片添加新分类或问题




P12:3 小组讨论:结构化头脑风暴

点子越多越好

数量第一,质量第二

不要拒绝或否定任何方案

统计每个小组的想出的方案

限时15分钟哦



P13:4 优化最佳方案:重要性/难度矩阵

选择3-5个最好的方案出来

水平方向用于评价重要性

协调人要画一个2×2的矩阵

为难度进行评估



P14:小组整合

每个小组利用“制作”方式整合自己的方案

聚焦于一个方案或组合

留下讨论并制作海报的时间

协调人要掌握好时间




P15:

小组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方案

进行投票:选出最好的理念和最佳的细节

总结分析


================

PPT看完啦,差点忘记我们的总结:


结构化的头脑风暴方法,无论在哪个领域上,都能为非营利组织项目、平台、策略发展带来创新的方案。然而,这种方式对一些人来说可能挺多余,甚至是浪费时间,因为这并不在他们必须完成的计划表上。但实际上,如果非营利组织能在头脑风暴上花点儿时间,创造性地去思考、分析、将抽象的理念具体化,再应用一系列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原则,则会收到更好的成效。


你所在的组织有没有在数字平台、传播策略、项目发展方面运用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呢?如果有,欢迎和我们一起分享经验哦!








----欢迎转载,但请保留本段文字——“本文来自有趣又有用的公益资讯资讯平台创思客(thinker360.com),译者/作者 Monan”---

Monan

人甩心不甩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