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木    2014-03-06    社会企业 行话 行业报告  来源:FYSE  

 一些国家的社企已经发展了几十年,而中国社企却在过去十年才开始出现。社会企业家开始着手解决不同的社会和环境问题,这重新定义了商业在社会中的作用。


我们来看一个统计,中国社企的潜力,包括创造就业机会,企业规模及个人动机,和英国、印度等其他国家类似。54%的中国社企成立不足3年,成立超过5年较成熟的社企2011年有15%,2012年上升到38%。


尽管中国被视为一个经济强国,但因为太年轻,社企仍受限于规模及收入。71%的社企年收入少于50万,全职人员7人左右。而且,相比在国际市场扩张的中国企业,如海尔、联想、中石化,社会企业在地域上亦受限。63%的社企处在城市及乡村水平,只有8%以国际水平操作。大多仅限于把产品销售到海外市场(因受益者仍在中国)而非提供国际服务于受益方。


许多社企的生存斗争源于市场知识的匮乏,不明晰的商业模式及低效率的创收策略。然而这是印度、香港、英国等国际同行面临的普遍问题。


在中国,社会企业家特有的一个挑战是不成熟的创业生态系统,包括资源、如财务、人力、社会/政治、智力资本,以及制度上的挑战。社会创业者在创业生态系统中才出现并还处在各自摸索道路的阶段,这使得支持社会企业家的系统非常的新生。


社会企业,和中小企业及NGO一样,面临没有足够资金启动或扩大规模的挑战。在中国,大多数社企很难从银行贷到款,正如银行很少向中小企业放贷却会将款项向国有企业集中。其他金融机构,如私人或公共基金会、公司,或有影响力的投资人,虽然他们在支持社会企业上有重要作用,但也不足以填补空白。例如大多数基金会是操作型基金会,他们为自己的项目筹款并执行,而不会把钱捐给NGO或社会企业。同时,不确定的监管环境也促使基金会更愿意资助如教育、扶贫、环保等低风险领域,而远离如艾滋、人权等敏感地带。此外,民政部日前发布的《关于规范基金会行为的若干规定(试行)》,其中一条关键条款指出基金会不应支持营利性机构,这为不少社企及注册为企业的NGO增加不少麻烦。


然而相反,社会企业家通常不清楚需要什么类型的资金及需要多大金额,哪些机会可能赢得资金,及如何与资助者谈判。同时,很少社会企业具有一个完善的经营模式帮助他们证明自己的市场,因此很难吸引合法投资。

我们的《中国社会企业报告(2012)》含有15条关于社企如何发展及如何克服成长障碍的建议。像促进中国其他行业的增长一样,社企的生态系统也需要政府的有意扶持及孵化器、非营利机构、高校及投资者等的持续支持。


3个关键建议包括:

考虑支持社会企业而不仅仅是在民政部注册的NGO

资助者,包括政府、基金会,有影响力的投资者,应该更多关注机构的影响力、改革及创新,而非机构的形式、方法或身份。这也包括向有能力及有一定历史成果的机构提供资助,不管其注册与否。以结果为导向提供资助而非基于机构的类型,这样才能让有限的资金充分发挥影响力。


为社会企业试点及模式证明提供种子资金

为了能从大量拥有成熟商业模式的社会企业获利,同时为了满足夹层融资的需求,更多资助者需填补利基,关注并资助处于成长早期的社会企业,必要时甚至需要提供救助金。只有当更多社会企业在试点或证明其模式时得到资金支持克服早期风险才可能出现可持续的社会企业。


 停止限制行政支出在10%

认识到降低行政费用及能力提升需求的矛盾。扩大行政经费,这样机构才可以在人力,领导力,系统性,专业性,评估,研发,合作,宣传,市场调研,筹款等方面有更多提升。


(译者言,如果中国民企30多岁,NGO10多岁,那么社会企业就是近几年才出生还在上幼儿园的小毛孩。对于一个新生儿,没有比宽容及扶持更重要的了。期待越来越多的中国社企破茧成蝶。)


----欢迎转载,但请保留本段文字——“本文来自有趣又有用的公益资讯资讯平台创思客(thinker360.com),译者/作者 一木”---

一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