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Nicking    编辑:洋葱的小号    2014-03-13    唱唱反调 捐款募款  来源:Nonprofit Quarterly  

在以社会企业为主题的斯科尔世界论坛(Skoll World Forum)的博客中,Sebastien Marot发表了一篇博文论述慈善组织利用贫困和受虐儿童作为视频主角来募集捐款的行经。

 

他说:“这样的行为会对他们造成二次精神创伤,并给他们留下永远的烙印。正如一个受害者所解释的,‘你知道嘛,我的脸面快被视频丢尽了……所有人都看不起我。’”

 

他指出两个他现在所居住的哥伦比亚的媒体近期的例子。一个是一个组织被指责“再次”捏造故事。而另一个则是一个“孤儿院”举行了一场孩子照片的拍卖会,让孩子展示他们自己的照片“来增加观众的怜悯心,并且从而增加销售。”正是救援组织诸如此类的行为让孩子们经历了二次伤害。


他写道“(儿童保护机构的)主要任务是保护这些孩童远离伤害以及二次伤害,并打造孩子们的未来。这往往意味着要给孩子们一个清白的背景,抹去那些消极的过去而不是让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继续。……主流媒体需要报道事实情况,然而它们也需要制造轰动效应来满足大众,以保证高的收视率并打动广告主们。为了简而易便的达到这样的目的,媒体更倾向去尝试使用最感染人的视觉效果和故事。有什么能比一个遭受痛苦的孩子更吸引人?从这些媒体的角度来看,如果这个孩子可以哭泣着讲述他或她痛苦的经历就更好了。”


当“讲述故事”的方式风靡一时之时,Marot发现寻找一个能引起情感共鸣的故事可能导致欺骗,从而改变一些人生活和历史叙事。


“我们已经见证了哥伦比亚孤儿院的快速增长,是由当地和境外的私人捐款所资助的。而尽管在事实上,其中大部分孩子其实并不是孤儿。进一步说,这个是与哥伦比亚政府现行政策相抵触的。很多捐款者没有能力和意愿去检查讲述给他们的那些常常被美化过的孩子们故事的真实性。这样一来,一个重要的后果便是,一些组织在向公众“兜售错误的问题”,导致一些项目是建立在不正确的假设之上的。因此,他们不但没有提供正确的结局方案,反而在用那些本应保护孩子们的资金去进一步伤害他们。”


(小编多嘴:所以,无论我们“讲故事”的初衷是什么,不该忽视的是那些故事主角的感受啊!)


----欢迎转载,但请保留本段文字——“本文来自有趣又有用的公益资讯资讯平台创思客(thinker360.com),译者/作者 Nicking”---

Nicking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