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办公桌前辗转了几个小时,思索同一个创意性问题,现在你的精力是不是正在倒退呢?就像一个纺织转轮已经越来越深陷入轮槽,现在似乎已不可能再有更大的突破了。
俗话说“将问题留待第二天”——也就是说在短暂的休息之后再回头解决问题,往往会产生新的视角和灵感。心理学研究也证明该观点有一定的可靠性。
在荷兰奈梅亨潜意识实验室,ApDijksterhuis和同事进行了一组对照实验,对象为正在从事创意工作的人群,结果表明从工作中分心一段时间反而能促使人们产生更好的创意点子。
Dijksterhuis的理论是分心时的这段“思想潜伏期”可以让你的创意在潜意识下继续工作,不受约束和思虑的限制,那些深层次的潜意识激发你对之前忽略的概念产生新的联想。
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怎样优化潜意识工作并使它发挥应有的魔力?在工作之余的短暂“思想潜伏期”应该做什么?比起玩弄手指或小睡一觉,做点其他的会更好。但是你应该做些同类的项目或转战完全不同的事情呢?
那些深层次的潜意识激发你对之前忽略的概念产生新的联想。
由Ken Gilhooly领导的一组英国心理学家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发现最好是在这段潜伏期内从事一项不同的脑力活动。研究者首先请一百多名志愿者参与两种创意项目。一个是口头形式,在五分钟内说出尽可能多的砖块用途(就像办公室内的头脑风暴环节)。另一个是空间思维,相当于设计性项目,利用五块简单的形状组成一个物体(例如:一个三角形,字母C和一个长方形来拼成一个冰激凌筒)。时间到了之后,参与者改换项目,开始五分钟潜伏期。一半参与者继续进行同类脑力活动,如果他们之前在讨论砖块用途,则现在进行易位构词游戏(都是口头形式);如果他们之前在拼图形,则现在进行空间旋转测试,判断两个图形是否形状相同但摆放相异(都是空间思维)。另一半参与者变换另一类脑力活动,即头脑风暴变为空间旋转测试(从口头到空间);拼凑图形改为易位构词(从空间到口头)。
潜伏期结束之后,参与者回到最初的项目上去,再进行五分钟的创意思维活动。对照组的参与者花十分钟完全专注于砖块或拼图项目。该实验主要考查经历潜伏期的参与者是否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实验得出的关键结论是潜伏期可以促进创意思维,但参与者需将这段时间花在不同的脑力活动上。从口头转到空间或从空间转到口头的参与者在回到原工作项目时均表现优异(无论是在数量或质量上)。注意力的转换使他们的潜意识空了出来,利用这段潜伏期处理原项目内容。
另一边,在潜伏期间从事同类脑力活动的参与者(无论是口头还是空间),则未能在该段潜伏期为潜意识累积新创意。受困于同类脑力活动明显束缚了他们的潜意识,剥夺了它的潜在魔力。
受困于同类脑力活动明显束缚了他们的潜意识,剥夺了它的潜在魔力。
这项研究清楚地表明了如何在创意工作中优化你的表现。如果下一次你感觉点子穷尽而决定小憩时,不要简单地转换同类型的脑力活动。尝试一项不同的工作。如果你在写作,转去数字类或设计类工作;反之亦然。当你进行潜伏期时,你的潜意识将开始发挥魔力。
你怎么看?
“将问题留待第二天”对你有效吗?
————————————
原文链接:http://99u.com/tips/7270/How-Switching-Tasks-Maximizes-Creative-Thinking
----欢迎转载,但请保留本段文字——“本文来自有趣又有用的公益资讯资讯平台创思客(thinker360.com),译者/作者 Recyi”---